来源:学科建设与科研办公室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27
我国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矛盾,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过程中,作为连接二者枢纽的流通业,提升其流通过程的经济效率,对于提高供需两侧的匹配程度、促进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制造能力提升与流通体系不畅的矛盾逐显,国家愈发重视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和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流通业发展,以便扩大消费满足人民需要。面对国际贸易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特别是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促进形成中国强大的国内市场,已成为党中央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宗旨的重要战略部署。
关于社会再生产中的商品流通职能以及流通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理论争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构建,很大程度上是从破除“无流通论”开始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经济重要性的认识,相关研究先后提出了流通“决定论”、“先导论”、“基础论”等不同概括,当前较多采纳流通业为“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功能定位。一般情况下对商业经济的研究,属于应用经济学。但关于流通业的国民经济地位及其产业功能的深入探讨,需要作出理论性定位和解释,涉及流通领域经济活动是否存在价值生产的长期争论。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王晓东教授和谢莉娟副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社会再生产中的流通职能与劳动价值论》一文,基于马克思商品流通理论,依据劳动价值论,探讨了社会再生产中的流通职能以及流通产业的国民经济地位,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性的认识,为发挥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文中指出,流通业在社会扩大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既源自其延续创造使用价值的直接生产性质,也在于其实现商品价值的媒介劳动性质。前者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并提高商品供给的质量,集中体现在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行大规模的交通运输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后者虽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为商品流通必要的媒介性劳动,要注意防止以为纯粹流通费用会创造价值的拜物教意识,发展做强实体经济。要遵循人类社会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量的一般规律,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流通社会化的特殊规律,加快流通周转速度,节约全社会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持续改进供需两侧相匹配相平衡的程度,建设包括现代流通体系在内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挥好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先导性产业功能。在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以及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中,充分认识流通领域延续价值创造和促进商品实现的双重职能,加强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有效应对国际局势大变动的严峻挑战。
王晓东、谢莉娟:《社会再生产中的流通职能与劳动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第72-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