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学”系列教材——《公司治理: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来源:课程思政教学中心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25

导语: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管理学”系列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扬人大教材建设传统,为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创新发展做出人大学派的新贡献联合推出的教材建设项目。我们希望通过“中国管理学”系列教材,面向国内外管理教育共同面临的鲜活的工商管理实践的挑战,打造一批体现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具备课程思政、中国制度背景、中国模式、中国案例等特色元素的管理学教材,在建构中国自主的工商管理学科知识体系中贡献人大学派的智慧与力量。

《公司治理: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姜付秀教授领衔主编,是“中国管理学”系列教材成果之一。本教材的课程思政体系以及如何应用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服务于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其特色内容,为此我们特邀教材编写团队对本教材的课程思政体系进行介绍。

1658741610966166.png

一、教材的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

本教材编写过程中,采用二者并重的处理方式,即“既重教书,又重育人”。这既是这本教材编写的第一原则,也是贯穿全书的核心和基础。

就一本教材和一门课程而言,如果能够做到在讲授一般原理的同时,让学生对中国的公司治理情境和治理实践有透彻的理解,能够深刻意识到我们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不是对公司治理一般原则的背离,而是一般原则与我国基本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相结合的产物,意识到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国情的适应性,这本身就是极具课程思政价值的一件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国家治理如此,公司治理同样如此。基于此,我们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尝试通过中西对比,坚定中国故事的理论自信。

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既不同于德日模式,也不同于英美模式,是在中国特有情境下发展出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一种新模式。尽管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但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为中国企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奠定的制度保障基础是毋庸置疑的。近几十年来,作为推动中国企业腾飞的诸多动力之一,公司治理发挥着不容忽视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数量首次超过美国,如若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这将是不可能实现的成就。

因此,本教材在阐释公司治理相关理论的过程中,不避讳以西方国家的公司治理实践为案例和背景素材,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了解实践;同时又以“聚焦中国”的专栏形式介绍了我国独特的治理机制、治理模式和典型案例。在帮助读者对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的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和西方的公司治理体系以及实践情况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差异,并进行深入思考。

基于西方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制度背景和公司治理实践,挖掘并提炼出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智慧,讲好公司治理的中国故事,从而坚定中国故事的理论自信,是编写团队立志编写一本高质量公司治理教材所希望达成的,也是一次专业与思政有机融合的有益尝试。

二、教材的课程思政框架及该框架的依据

这本教材课程思政体系的框架依据来源于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出了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内容。

基于《纲要》,本教材搭建了包括以下五大元素的课程思政框架: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宪法与法制精神

4. 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围绕以上五大元素组织课程思政素材,在专业知识的介绍中体现课程思政要点,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思政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三、本教材对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方式

要想实现良好的课程思政效果,教师、教材和教学过程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而教材作为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最直接载体,自然也是责无旁贷的。好的课程思政一定是润物无声的,一定是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内容有机融合的,一定是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发自内心认可的。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过程,本教材在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表现形式上,力求灵动而非僵硬:尽管事先确定了课程思政的五大元素,但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区隔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内容,而是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介绍当中,避免学生形成“现在要开始对我们进行思政教育了”的抵触心理。

展示方式上,追求水到渠成而非生硬说教:在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衔接过程中,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起承转合,让思政内容自然而然地出现,而非是突兀的转换。如:谈到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时,在介绍理性人框架下经理人为了个人私利违背股东利益造成代理问题之后,接下来自然地转移到如果学生作为经理人,是否也会这样做;如果做了,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精神又是如何要求的。通过一个知识点,将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宪法与法制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

在教材与教师、教学的关系上,提供“食材+菜谱”,而非“满汉全席”:一门优质的课程更多地并非依赖于教材本身,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技巧、专业和人格魅力。课程思政建设同样如此,为此,本教材力求辅助而非主导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供可以展开课程思政建设的足够素材(“食材”),而不追求在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完成课程思政的全部内容(“满汉全席”),当然,教材之外也将提供如何利用这些素材进行课程思政的方法(“食谱”)。

四、教材内容外的服务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资料

首先,教材中以附录的形式提供了本书的课程思政大纲,便于教学过程中对于各章节的课程思政素材进行总体的把握。

其次,教材之外,还将提供关于如何运用教材中的课程思政素材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参考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如何带领学生把握历史脉搏,从历史变迁中体会我国公司治理制度的深刻含义;(2)如何带领学生深临其境,完成从“他们”到“我们”的角色转换,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冲突中强化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3)帮助教师充分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节奏;(4)如何带领学生认识公司治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充分认识制度以外文化、精神和信仰的力量;(5)如何帮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建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三,本教材还将利用各种线上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公众号、人大芸窗数字教材平台等线上资源以及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的线上、线下公开课,主题论坛等形式,推介公司治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最新成果。

最后,作者深知编写团队有限的数人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能力的局限,也真诚地邀请全国各地的同仁加入,共同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与公司治理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合。

五、本教材的课程思政亮点

首先,学习公司治理的学生应该了解中国的公司治理现状和公司治理实践,国情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为此,自教材第二章开始,每一章的开头均以来自于我国公司治理实践的经典案例作为全章的引导案例(限于篇幅,这里不展示相关案例),使学生带着中国公司治理的特定问题开始一章的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带着答案和收获离开。这既实现了课堂讲授知识的具象化和情境化,也培养了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中国公司治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目标。

其次,在介绍公司治理一般原理的同时,又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在相关机制的介绍中形成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我国的公司治理机制与西方经典的公司治理理论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是公司治理一般原理与我国特定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这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公司治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作者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经典论断,并将其与公司治理的专业知识相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相关精神。

第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公司治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帮助学生意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培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公司治理的根源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而这几乎是西方理性人分析框架下必然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外,还需要对各利益相关方进行价值观重塑,而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多处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并将其视为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一个重要保障。

第五,在宪法和法制精神方面,教材的第10章专门从法律机制入手,介绍完善的立法和高效执法对于维持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宪法和法制意识。此外,本教材还引用了康美药业、獐子岛等典型案例,带领学生体会我国近年来在法律机制建立健全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第六,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提前感受各工作岗位可能面临的利益冲突,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公司治理中,利益冲突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不同的人面临同样的利益冲突,做的选择不同,公司治理的结果可能也完全不同。包括经理人、审计师、证券分析师等诸多岗位都可能面临利益冲突,而这些也恰恰是我们的学生心仪的工作。这就使得提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非常有必要。

第七,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带领学生从我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和管理实践中汲取营养,在丰富对公司治理问题解决方案的同时,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在教材写作过程中,强调我国传统的“慎独”、“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和衷共济”、“执事敬”等精神对于解决公司治理中利益冲突的重要价值。同时,教材中还专门对于“身股”这一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用于解决股东与经理人利益冲突的股权激励工具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