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志社】毛基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须突破惯性

来源:企业管理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4-15


以下内容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企业管理系教授姚建明接受《经济》杂志的采访。

 

毛基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须突破惯性

中国数字化经济转型为什么这样如火如荼?在新一轮的数字经济竞争中,中国企业该如何迎战?“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一是要做正确的事,二是用正确的方法做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如是说。

对于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再造,市场与环境的变化是第一大外部推动力。毛基业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短缺经济的粗放野蛮式发展造成了全行业的产能过剩,现在中国传统企业必须创新,不创新就没有活路。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转型这么难?毛基业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的惯性不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过去,大部分中国企业只要抓住改革红利,做好公关、政府关系,不需要创新,就可以实现“野蛮生长”。横向来看,全世界几乎没有企业是这样发展壮大的,可以说,企业家被“宠”坏了。传统企业没有应对转型的知识储备、认知储备、能力储备、架构储备和人才,所以特别困难。“要转型,就要专注做创新,转换思维模式,填补认知上的空白,发展核心竞争力。”此外,中国企业缺乏能力的积累,不是一步步地从后台信息化、到材料、再到供应链的发展,缺乏学习能力。

中国企业也有优点。中国企业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BAT,他们站在行业变革的最前沿,输出他们的技术,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在国际布局,向传统企业赋能。对于本土化企业来说,他们是示范标杆,这也是有利的条件。

 

姚建明:聚焦数字经济新范式

“新经济、新视野、新范式”是“数字经济转型与管理创新”论坛的3个主题词,其中,对于新范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建明解释道:“数字经济转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在管理理念、思路与方法层面进行革命性转变的问题,这就是管理新范式的体现。”

从传统研究来讲,我们当前关注的管理思想其实大多来源于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化,而西方的管理思想已经有100多年了。范式其实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套路。数字经济时代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比如,信息技术以前很多情况下只看作是信息传递的手段,对企业而言更多的是首先从管理模式角度去设计,然后再考虑信息技术手段如何支撑的问题。但数字经济不一样,它有可能是一个反向作用的结果,因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的,它有诸多新的运行模式特征和特点。

数字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的信息技术手段是不一样的,它传递速度很快,效率高,既可以精准刻画商业模式,实现更多的、复杂的和个性化的创造价值,还可以精准刻画运营的各个环节,流程里的各个过程。在姚建明看来,数字信息技术的这些特点将来既会对企业的战略定位、商业模式等产生影响,又会对运营层面各个环节的运作效率产生影响,是倒过来影响企业全方位管理的一个过程。“所以如今考虑管理范式时,首先要考虑数字化层面的逻辑问题,关注数字化对流程的各个环节,以及企业的各个层面产生的影响,在这个前提下再去考虑传统的管理思想是不是应该发生变化以及将来如何转变的问题。”这就是管理范式上的一个转变。

 

相关阅读:数字经济时代 压力与动力并存——“数字经济转型与管理创新”论坛在北京召开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