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院办公室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06
以下为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Philip Condit 讲席教授陈晓萍2020年10月3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七十周年院庆纪念活动上的主题发言:
谢谢邀请我来参加这次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70周年院庆,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思考。
今天演讲的题目叫做《研究并引领公司饯行有良知的商业逻辑》。
我们认为,研究并推动公司饯行有良知的商业逻辑,将决定人类的终级福祉。
有良知的商业逻辑可以实现吗?
美国的Whole Foods超市,是践行有良知商业逻辑的典范。1987年开始,它卖的都是有机食品,不管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有机食品刚刚开始市场非常小,但是超市看到的是本身的意义——对地球长期发展有好处,对人类健康有长期好处,在这样的价值理念引导下,才开起了超市。经过三四十年努力,欧美都有这个超市。亚马逊前年收购了它,推动了电子商务方面发展。亚马逊有名的是用效率做事情,用最低成本做最高的事情。对于公司进一步发展有更大的作用。
商业逻辑的基本要义有两个:逐利和效率。
良知表现在哪里?也有逐利和效率。这里提到的“逐利”,除了股东利益之外,还要考虑员工、顾客、社区、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利益,不是股东的短期利益。
从效率的角度,则是不损害上面讲的这么多长远利益的基础上,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商业逻辑两个基本原则。
我最喜欢的冰激凌品牌:BEN&JERRY`S。它在美国很有名,不仅仅是因为它很好吃,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是践行了“有良知商业逻辑”的典范。这家公司是1977年成立的,两个兄弟是从小就认识,一起办了公司。它做冰激凌的牛奶一定是来自自然放养的牛,巧克力也是有机的。这是在生态环境下对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另外,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它做了许多的事情。比如它主张人人都应该有投票选举权利。比如它主张同性恋群体要得到保护,比如它呼吁要关照难民……他们这个公司在推动社会进步上也做了很多事情。因为这家公司自己以身作则,所以每次推动的时候都有非常多的人去响应。起到了非常好的正面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效果。
有良知的商业逻辑,听起来非常完美、非常高大上,可是这样的商业逻辑可以实现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个人是非常肯定的,当然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理想的状态都能实现,因此,我的答案一定是可以的。关键是怎么样才能实现。如何实现?
我个人的答案在这里——通过公司这个载体,可以实现。公司或者企业,是整个经济的支撑体,因此,假如公司在运营的时候,全部以有良知的商业逻辑运行的话,那么,人类美好愿望就会实现。
为什么呢?我个人是这样看的:如果引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比喻,公司就是“一发”,当这个“一发”被牵起来,运用不同模式,就是有良知的商业逻辑,去进行思考和经营的时候,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形态,都将会被彻底改变。
这个事情怎么发生呢?
我们看一看具体的例子。
案例一:联合利华的茶生态
假如你是一家年销60亿美元的全球连锁袋装茶公司的总裁,现在面临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茶叶市场很大:全球大约有80亿人口中的有一半都有每天喝茶的习惯, 2018年的时候,被喝掉的茶水是2730亿升,将近1万亿杯的茶
另一方面,这个行业竞争务无比惨烈。早2006年的时候,沃尔玛售价一百袋包装的袋装茶,每一袋3.48美元,美国大部分人不能区分不同品牌袋装茶味道差别,主要就是拼价格,因此整个行业几乎是走在正在死亡的道路上。
如果你接手了这家公司怎么做?
Michiel T. Leijnse接手这个袋装茶公司。一个背景是他来自BEN&JERRY`S,他更关注的是整个生态。因此他接手这个事情以后,先飞到高空三千米,看看整个茶叶行业的状况到底是样的状况,分析一下,再思考现在应该怎么办。
他注意到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1、 小户茶农为了种茶,砍伐了森林,开辟了茶园,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土壤变质;
2、 烘焙茶叶的时候需要炭火,需要砍伐森林获得,造成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
3、 因为是价格战,茶农非常关注每一亩收成,为了提高收成,他们使用农药化肥,保亩产,土壤质量急剧下降,茶叶质量也下降。
与此同时,因为全球变暖,我们看到气温不断地升高,洪涝干旱,美国整个西海岸野火不断,几百个火在那燃烧,东岸就是洪水,南部是龙卷风。整个地球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状态。
他觉得按照目前方式经营下去,茶叶行业前景一片漆黑,而且供应链可能不久就要断裂,持续不下去了。因此,他想必须要重新发挥想象力,来改变这个茶叶行业的整体运作,怎么办呢?他从茶叶的生产供应链角度出发,他发现在茶叶行业里面,还有一个特别要关注的细节,就是茶叶的采摘时间和内容,因为最好的茶叶采摘时间,只有10-12天,很短,需要大量雇工,从早到晚采摘茶叶。采茶工作本身很辛苦,因为不能用机器采,大部分地区给采茶工报酬很低,一天工作下来只有1美元。这些采茶工没有医疗保险,茶农本身住房卫生条件很差,子女没有上学机会。因为它是联合利华旗下的一个品牌,为社会负责任,一定要善待茶农、采茶工,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并且要给他们最基本的医疗保险,负责他们的孩子基本教育等等。成本肯定要高,那么便宜的价格不可能,反其道而行,提高茶叶的价格。这个想法跟总部汇报了以后,总部说,不可能。提高茶叶价格,我们的生意全部被抢走了,没有办法实现。
Michiel T. Leijnse想办法说服他们,为什么这样可以。他自己心里面相信,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讲,一个公司持续性发展和善待员工,这是人道主义,善待地球这是地道主义,讲人道、地道、天道。会有很多人因为这一点,因为价值观不一样而喜欢你的产品,有人愿意为这个价格买单,改变了整个行业格局。
为了证明这个想法是正确的,Michiel T. Leijnse做了很多调查,问被访者,“你以前用什么茶品牌,现在这家公司用了这样的方法,我的茶全部是有机茶,减缓了地球、森林、土质变坏,会不会以高价买我的茶?”3/4的消费者会支持,但真正让他们掏腰包,很难说。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这是正确的方向、好的方向,但是不是现在我能够买你们的茶,很难说。所以他心里想,现在看来,要立刻变成现实比较困难,但是有没有一个好的模式,可以借鉴的。既能够满足对于维护地球生态愿望,有能够满足提高茶农工资、收入等等方面愿望,而且也不会损失太惨。
联合利华全世界很多茶园,有一家做得很好,这家是在肯尼亚的Kericho Tea Estates(凯里乔县的茶叶种植园),占地21000公顷,多年来都保持了一种可持续的经营方式,他们在茶树修剪之后,树叶留在地里,自然腐烂,不用施农药、化肥,保持水土养分和水土流失,园里有水力发电站,提供稳定的电力,费用只有国家电网的三分之一。这些树一年里面可以迅速长出来,砍伐了这些树以后烘焙茶叶,第二年这些树全部长起来了,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同时他们几乎也不需要农药、化肥,为什么?他们通过在茶园周边,种植了很多植物也好,或者养了一些害虫天敌也好,创造了良好的茶树生存环境,因此这个茶园看下来,可以持续,其实每公顷产茶产量是3.5-4吨,是传统茶叶亩产两倍。在这里工作的16000名茶农,工资收入是当地农村最低工资的2.5倍,并且当地还为这些茶农支付了医疗保险以及免费的住房、子女教育。
Michiel T. Leijnse认为,这个模式如果可以持续,可以拷贝到其他的众多的茶园里面去。因此他以这个茶园作为例证,说服了公司高管,应该提高茶叶价格,整个茶叶经营运作彻底改变。公司同意了,茶叶涨价。每一袋提高了5分钱,同时,对50万茶农进行培训,尽量少用化肥,保持茶叶丰收,和环保机构、金融机构一起合作,帮助茶农购买相关的工具、仪器,各方面培训做得很好。一年下来,他后来发现,用在培训和用在购买仪器的费用其实没有超过茶园总收入1%,茶农最后收成得到5-15%的增长,这些茶农由于改变了园林的运作方式看到了希望,他们认为现在的经营模式,因为提高了土地的健康水平,因此可以把茶园这个基地世世代代传下去。
这样以后,因为联合利华做了很大力度的宣传工作。告诉更多的消费者,为什么可持续经营茶叶才是未来,茶叶品质更好了,才卖更高的价格。几年下来,买单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整个市场占有率比以前提高了,而且茶叶的供应链得以延续。
这是非常经典的案例,一个公司站在中间的位置,连接上下,所有整个链条相关者,包括整个社区,所有茶农,包括他们的子女教育,整个防止土地流失等等方面,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这是一个典范。
案例二:星巴克的经营之道
星巴克的基本理念是叫做ROH(Return for Happiness),员工要快乐。员工快乐了,客户就能快乐,客户快乐了,客户会回来,每天要来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当然整个经营就好了。但同时,除了客户、员工、股东之外,更多要考虑的就是整个生态链上。
从掌管星巴克的第一天起,霍华德·舒尔茨就跟所有员工讲,你们像自己家里人一样,所有员工就是合作伙伴,不仅仅对全体员工有医疗保险等等各个方面的好待遇,而且也有股权。这些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所以行业里面很有名。
现在,星巴克在全球都开店,甚至开到了意大利。在进军意大利的时候,意大利人说,我们意大利咖啡当然比星巴克好喝。难道想开到罗马斗兽场去吗?当然不是,他们后来开到米兰古老的邮政局里面,非常棒。
星巴克为什么能成功?事实上跟这个公司核心文化价值观非常有关系。
首先它的愿景是什么?它的愿景是通过每一杯咖啡,每一个顾客,每个社区实现激发并呵护人类的精神文明。星巴克创造一种温暖的环境,欢迎每一个客人的到来;用有勇气的行动去挑战目前的状态,并寻找新的方法成长,公司成就彼此; 专注当下,用诚挚、尊严、和尊敬与别人建立联系;追求卓越,对结果负责。
星巴克提倡:既具人文关怀,又受绩效驱动,绩效驱动放在人文关怀之后的。
这些价值观星巴克又是怎么把它落地的呢?
星巴克用体验营销的方式,让消费和体验到咖啡饮品、食品、音乐和空间环境。一些独特的音乐,是一些音乐家跟星巴克签约,创造的空间环境非常温暖,免费WiFi,跟上时代潮流。
更重要的是它善待员工。关心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生产者、用户和环境。比如,他们会告诉非洲的咖啡农,哪一种豆子利润比较高,肯定全部收购,且全部用公平交易价,而不是最低价格。从种植咖啡豆非洲农民开始,到最后环节,比如杯子、吸管环保问题,全部都是要考虑、关照的问题,不断地在推进。
创始人是平民出身,对社会关心一直没有变。在助推社会进步上一直在努力。比如,星巴克雇佣退伍军人和家属;在经济水准较低的社区开店,给员工免费提供大学教育。同时,在美国,它还还讨论控枪问题、讨论种族问题、宗教信仰问题。
更重要的是,它鼓励员工为社会做好事。怎么鼓励?员工如果是要去自己捐钱,如果你捐一百块,公司也会捐一百,如果你花时间做好事,今年在慈善机构,做了100个小时好事,按照小时工资算出来,公司把这个钱捐给慈善机构。以这样的方式帮助推动社会进步。星巴克是一家很负责任的公司,全部的长远利益都放在里面。
得到我的结论:公司有可能成为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载体,因为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两个重要要素,自然的生态环境可以持续,社会人文环境是公平、包容的。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尊重。谈到CSR,也不乏有些只是做做样子的公司,但上述分享的案例,完全不是这样。公司通过利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创造产品和服务,获得利润,实现人类长期目标,可以实现的。两样都要兼顾,对于联合利华、星巴克等这些公司来说,可持续性发展的宗旨,绝对不是欺骗消费者的游戏,而是内心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们的影响下会影响下游公司全部这样做,他们不做的话,不会中标我们公司某个项目,这些方面不兼顾,我们坚决不收,通过我们自己的行为,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公司。
研究者的使命
因此作为研究者来讲,很重要的是有使命研究这些公司怎么做出来的,然后怎么持续下来的,怎么能够在兼顾这么多群体利益的情况下,还能够赢得利润,实际上要求非常高,很难,很难,一定是他们有很多地方都做得很好,但是这是在价值引领情况下做得很好。
去年ASQ上面的论文,题目叫做Bowing before Dual Gods:How Structured Flexibility Sustains Organizational Hybridity。以前公司只要盈利,现在有良知的商业逻辑公司,又要盈利,又要社会价值。怎么做出来?这篇文章里就研究了一家位于柬埔寨的社会创业企业。
创始人是有情怀的人,所以才有这样的理念,两个都要兼顾。他们做了非常深度的研究,对这个公司进行了跟踪十几年的发展,和企业领导人进行了很多次访谈,发现这样的运作模式,这个公司有两条指导路线,一条是商业使命,一条是社会使命,要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两个同时进行指导情况下,可以看见,在早期的时候,他们非常重视社会使命,后来发现经营不下去了,把太多资源放到这个上面,不够持续,回头把商业使命做好,做得足够好,有足够的资金,去实现社会使命。不断地摸索,不是一上来就能做好,一定是长期摸索的过程。
石油公司利用地球的资源创造很多利润。但是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负面。那么多空气里的二氧化碳,都是跟石油使用有关系。因此BP已经提出了未来愿景,2030年不做油的事情,从其他方面来开发能源。这个转向在公司层面已经有很多公司加入这个行业,做的越来越多,在中国其实也有很多公司在朝这个方向做的。
我前段时间,腾讯研究院对我做了一个采访,关于科技向善的问题,我们聊了很久,他们思考比较多的科技怎么样做善事,我们看到很多负面的东西在,能够摆脱负面的东西,更多的正面东西。
另外在中国还有一些公司从起步的时候,就是考虑到两个层面并举,体现在关心员工,关心客户,关心社会,关心社区,关心地球长远发展,这些都符合以后,才能够得到这个尊称Bottie,中国有不少这样的公司,建议大家可以看看这样的公司。他们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非常有远见。除了这些公司以外,还有一些正在转型中的公司,大家都可以去看一看。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有删减,未经本人审阅)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