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宣传信息办公 发布时间:2017-02-28
2017年2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尤努斯社会事业与微型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创新创业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当天下午,论坛进行了主题为“以创新推动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的主旨演讲。演讲嘉宾包括尤努斯教授,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的秘书长白虹,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冬文,格莱珉(中国)执行总裁高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袁瑞军。活动由孟加拉尤努斯中心执行主任Lamiya Morshed主持。
Lamiya Morshed首先对孟加拉尤努斯中心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说明,她指出,格莱珉模式已经帮助了大量穷苦的孟加拉人,她和格莱珉的同事们已在中国云南、河南等多个省市开展过工作,希望格莱珉模式能够在中国被复制,同时能够促进中国小额贷款事业以及社会事业的发展。
Lamiya Morshed
随后,各位嘉宾分别介绍了所在机构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白虹强调,企业需要将商业利益和社会福祉结合起来,实现义利并举。广义地来看,今后我们的社会企业不应该仅仅是指不分红的企业,而是强调企业在分红的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刘冬文表示,社会企业更多的是一个企业,希望社会各界不要对社会企业进行道德绑架。高战指出,格莱珉模式不是个人对个人的信贷,而是一个社群的关系,每个员工面对的至少是500个客户,这是传统企业无法达到的,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在中国实现大范围的落地。袁瑞军以学者的身份带来了“中国社会企业观察:现实与挑战”的主题演讲。她指出,目前国际及国内学术界对于社会企业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中国目前社会企业总体较少但增长迅速,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可达到百万量级。她认为,为了发挥潜力,国家需要加快社会企业认证、社会影响力投资、政府对于社会企业各种各样购买性的扶持工作、对企业进行测评。她还表示,目前政府出台了一些针对社会企业的利好政策,各个社会企业要主动争取、把握机遇。各位嘉宾发言结束后,尤努斯教授又与大家分想了他在社会企业的工作经历,以及他在推动社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感悟。
嘉宾讨论(左起 白虹、刘冬文、高战、袁瑞军)
本次论坛还特设中国青年社会创业项目展示环节,项目招募通知发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青年创业者的积极关注和响应。经过评审委员会甄选,最终有三个社会创业项目获得在论坛当天进行现场展示的机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尤努斯会事业与微型金融研究中心学术主任赵萌主持展示环节,尤努斯教授、Pradeep Ray教授、孟加拉尤努斯中心执行总裁Lamiya Morshed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系冯云霞博士共同为项目进行点评。
三个展示项目涵盖环保、农业、慈善领域,分别为“碳阻迹”——中国第一家关注碳排放的管理软件和咨询服务商、“分享收获”——提出并践行“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米公益”——通过日常生活赚取企业资助并将其投入到喜爱的公益项目中。
对于“碳足迹”项目,尤努斯教授建议,要加强品牌打造,设计出独特的Logo,从而在今后可以对其他企业贴牌进行低碳认证,实现经济收益,冯云霞博士则建议该团队在扩张规模的时候要注重组织建设。对于“分享收获”项目,Pradeep Ray教授表示,未来必将有更多的企业进入生态农业行业,因此必须要考虑十年后的长远规划,思考在低利润的农产品行业如何实现可持续经营。对于“米公益”项目,尤努斯教授和Pradeep Ray教授都建议取一个更加全球化的名称,从而增强全球客户对该企业品牌的认知,Lamiya Morshed表示该团队需要做更多的数据分析,用以考察在多大规模下才能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成员(左一)与点评嘉宾(右起 冯云霞、Pradeep Ray、Lamiya Morshed、尤努斯)
此次青年社会创业项目展示,旨在探讨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社会事业(social business)与微型金融在中国的研究与实践以及中国“万众创新”、“精准扶贫”的新思路,识别和支持中国领先的青年社会创业者,并通过嘉宾点评探讨中国社会企业转型为社会事业的可行性。
相关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尤努斯社会事业与微型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创新创业论坛举行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