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业管理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4-20
4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系、商学院企业治理与国际化中心联合北京市双一流共建高校首都经贸大学相关院系,在明德商学楼706会议室召开企业管理系工作坊,本次讲座邀请了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管理评论》专业主编王迎军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商学院副院长邓子梁教授、企业治理与国际化中心主任赵晶教授分别代表学院及中心对王迎军教授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参会。
上午报告主题为《管理研究的实践转向——以战略管理为例》,报告内容共包含四个方面,从工具主义的角度看“脱节”、管理工具的特征、管理者对管理工具的学习以及管理研究向实践转向。
王迎军教授指出,管理学的知识是企业世界用来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工具,管理学的实践性意义亦在于此,并从工具主义角度分析了目前管理学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如:管理者对于管理理论的缺乏理解、对学习成本的忽视、管理学者对于管理工具效用的过分夸大等。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需要通过发现或识别管理问题、为管理工具提供原理性或实践逻辑的说明、对管理工具进行持续性改进以及对管理工具的传播这四个步骤来促进管理学的实践转向。在第二部分,王迎军教授首先以标杆管理为例,讲述了充满实践智慧但被学界忽视的管理工具。好的工具有理论支撑,而好的理论应该实用、简洁、并为重大问题提供合适的解答。好的战略管理理论具有启发性,能够拓宽管理者的视野、丰富管理者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管理者形成更严密的决策逻辑等。
在管理者如何学习工具这部分,王迎军教授通过詹姆斯·马奇商学院课堂的故事,启发大家在商学院的研究和教学中巧妙运用马奇的方法,将涉及经验的模糊和复杂性转换成注重细节、讲究情节和逻辑的好故事,提高案例写作的水平。最后,王迎军教授指出目前管理研究选题方面还存在一些被光环效应掩盖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同时学者们应该尽力避免公式化选题、小题大做、操作型定义过于简单等倾向。王迎军教授呼吁实践转型要大兴调查研究,学界同仁要深入企业世界,近距离观察事物,在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对管理实践中的实践智慧进行归纳,析出其中的实践逻辑。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就如何理解中外不同管理工具的使用展开讨论,王迎军教授以《孙子兵法》在美国得到认可为例,指出好的管理工具不分国界,不同国家的理论之间也具有可替代性,需要对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管理工具抱有开放的态度。
下午,王迎军教授以《战略逻辑及可能的研究方向》为题,阐述了战略逻辑的主要内涵,通过多个企业的案例展示了完整的战略逻辑链条,并详细介绍了三种成长战略逻辑,最后提出了战略逻辑中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主题演讲结束后是论文点评环节,王迎军教授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朱春玲教授汇报的《市场逻辑还是公益逻辑:社会企业如何选择创业逻辑》进行了点评,对论文的修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本次工作坊王迎军教授精彩的讲授高屋建瓴,与会师生对战略管理之实践转型及如何开展高水平的案例研究有了更加深切的体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将一如既往地举办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为师生创造更多的与顶尖期刊主编的交流机会,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启发师生们的学术思考。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