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9
在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跨国公司(MNC)日益依赖内部跨境研发合作来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资源。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合作的数量与强度,却忽视了这些合作如何在本地发明人分布的结构。事实上,即便跨境合作的总量相同,其结构分布不同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创新结果。
为探讨这一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闫岩及其合作者撰写了论文 “Concentration in Cross-Border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and MNCs’ Knowledge Creation in a Host Country” ,并发表在战略管理领域顶级期刊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研究基于1980—2008年间97家美国制药跨国公司,涵盖24个东道国、1,954个公司—国家—年份观测样本,通过构建企业内部共同发明网络,度量跨境研发合作在东道国发明人之间的集中度,并分析其对本地知识创造的影响。
研究发现,跨境研发合作的过度集中会显著抑制东道国的本地知识创造。当少数边界跨越者(boundary spanners)成为主要的跨国知识通道时,信息流动容易出现“知识扭曲”(knowledge distortion)。在知识吸收阶段,过度集中导致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关键信息难以有效筛选与整合;在知识扩散阶段,信息传递路径变长且依赖少数中间人,易出现失真与知识保留,削弱本地团队的创新与重组能力。
同时,论文指出跨境研发合作的集中对知识创造的负向作用会受到网络结构的调节。当一个东道国在跨国合作网络中处于结构洞较多的经纪位置时,面对的海外知识更加异质,集中效应的负面影响被放大;而当国内发明人网络具有较高可达性(reach)或较高密度(density)时,信息扩散更快、知识分享更充分,能有效缓解由集中带来的创新损失。
总体而言,该研究揭示了跨国公司内部知识流动的集中陷阱:跨境合作是创新的桥梁,但当桥梁过于集中时,它也可能成为知识创造的瓶颈。论文不仅提出并验证了跨国公司内部合作的“知识扭曲”机制,也为全球研发战略提供了新的启示——优化跨境研发合作的分布结构,构建高效的本地网络,是激发东道国创新潜力的关键路径。
已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