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明: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定要做实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4-04-02

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话题。从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新质生产力成为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到底“新”在哪里?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3月28日上午,湖南湘江新区举行2024年第二期“岳麓山大讲堂”,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姚建明,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授课,重点介绍了新质生产力一词的由来,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价值,剖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更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宝贵建议。

document_news_content_660b56bb65f59 - 副本.jpeg

新质生产力“新”在哪?

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的跃迁,其核心是要通过创新引领各行各业各领域的发展,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姚建明介绍,具体说来是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生产力的三大实体要素,要在未来更好地与现代新兴科技深度融合实现跃升,如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更加知识化、科技化,素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劳动资料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和改造,其使用效率更高、效果更好;通过科技创新催生的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和未来产业领域也在不断成为新的劳动对象等。一言以蔽之,新质生产力中的三大要素,都需要更好地被先进技术所赋能,实现与现代新兴科技的水乳交融、相互促进,这和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迥然不同。

同时,新质生产力也促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现如今,大模型、“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创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但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当前关注较多的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而是要通过创新引领、数字化转型来改造所有的行业领域,包括传统行业在内。

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新”,就“新”在能够通过创新技术赋能各行业领域发挥新优势、创造新模式,实现全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更有力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时代需要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姚建明解释说,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传统发展模式遭遇瓶颈,需要探索新的发展动力。

数字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经过若干年的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的布局,我们在催生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积累,新质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战略引领下,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支撑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增强。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前十个月,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主的新兴业务实现收入3012亿元,同比增长20.5%;“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数超8000个,5G应用已融入67个国民经济大类等,这为各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要的要素支撑。因此,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如何持续推进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数字化转型这一抓手做实。”姚建明谈到,通过创新引领赋能和改造生产力中的三要素,使得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得到质的跃升,实现产业发展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但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令人可期的未来前景。

把握新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时俱进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抓住这一关键历史性机遇,就能更好把握时代契机、引领转型发展。

创新引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重点是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应该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发展新型生产关系,培养适合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因地制宜发展,不断挖掘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同时,姚建明建议,发展新质生产力更要做好全方位转型和创新引领,各行各业、各领域、各主体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发展的同时,不能仅局限于自身转型一隅之地,而是要将自身的转型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从全局的视角进行探索创新。


* 原文发表于浙江早报,2024年4月2日。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