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康涛:商学院在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13


2021年对中国教育来说是“求新求变”的一年,它承载着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也见证着教育大刀阔斧的创新变革。教育环境、教育政策、教育受众的升级,也给当下教育生态带来全新挑战。

叶康涛教授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教育特色概括为三个面向、一个整合:

第一面向实践

叶康涛教授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始终贯穿落实在人大商学院的MBA教学中,它旨在强调MBA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从实践出发,反哺实践、服务实践。他提到,人大商学院最重要的一个创新就是推出了与企业进行合作的团队实战的TAP项目(Team Action Project)。该项目由学生组成的团队去解决企业提出的问题,以专家评委和企业对其解决方案是否认同而决定学生能否顺利取得学分的形式展开。

叶康涛教授通过自身带领团队的经验表示,TAP项目既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又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面向世界

人大商学院MBA教育自办学以来,一直强调要面向世界,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叶康涛教授提到,在1990年人大商学院试办MBA教育之前,就已经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联合创办管理教育,培养出了一批管理人才。2012年,人大商学院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等世界一流商学院共同发起了全球高端管理联盟(GNAM),到目前大概有30多所遍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商学院参与其中。十年前发起联盟时,国际环境和现在有很大不同,当时全球化方兴未艾,但如今由于美国发起贸易争端以及疫情的影响,全球化正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叶康涛教授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全球高端管理联盟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如何继续做好全球化、如何继续推动中国管理教育的全球化,如何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信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面向未来

人大商学院经过研究认为,数字化是未来管理教育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点。叶康涛教授提到,学院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全面向数字化转型,并成立了十几个数字化转型的研究项目,先后推出了MBA金融科技项目、智能会计项目、数字营销项目以及商业数据分析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代表着学院在数字化、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与管理相结合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一个整合

叶康涛教授提到,过去的管理教育存在着分科别类、管理知识被人为割裂的问题。例如,当企业遇到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并不好分辨出它究竟是营销问题、战略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还是财务问题。因此,人大商学院在多年管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出了整合课程。一门课程往往会由会计、财务管理、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等不同领域的老师共同授课,并针对管理问题进行整合性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整合性思维,提高他们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商学院在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人大商学院作为中国最早试办管理教育的先行者,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期。叶康涛教授担任人大商学院院长以来,提出了学院新的发展理念:商学院的研究和教学以及立德树人一定要紧扣当下时代的重大命题进行研究和教学。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时期,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了当前最重要的命题,为此,人大商学院将“数字化转型与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学院未来教学科研的重点方向,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入。

为什么要聚焦于数字化转型与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呢?叶康涛教授表示有两点原因:一是数字化转型是商学教育和商学实践的未来,二是中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但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有哪些呢?叶康涛教授及其团队通过研究1900多篇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新闻报道,最后提炼出了五个关键词来描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第一是研发与创新,第二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第三是党建与企业文化,第四是公司治理与风险管控,第五是品牌建设。人大商学院的研究团队正在基于这五个方面设置具体的指标体系,希望能够对中国的上市公司进行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评价,并且进一步考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在此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中国企业距离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研发和创新投入不够;

第二是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从而带来了一定的债务风险和发展的风险;

第三是企业与合作方的利益分配问题,一些企业甚至通过坑害合作伙伴来牟利,这些情况即损害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损害了整个行业、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是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意识和投入均有所欠缺。

叶康涛教授表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管理教育各界人士方方面面的努力。

最后叶康涛教授从自身的会计研究领域,就如何通过改进会计业绩评价来引导中国高质量企业发展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是要鼓励企业采用更加宏观的业绩评价指标。不仅要看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还要看企业所在商业生态圈整体的价值创造情况,从而引导企业要和整个商业生态实现互利共赢。

二是要提倡企业采用更加长期的指标。例如看一个企业的业绩,要看3—5年的整体价值创造情况,不要拘泥于短期的得失。这样才能避免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短视性发展、过于注重个体局部利益的行为,以此促进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整个产业生态圈的高质量发展。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