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8
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正在浮现: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究竟能否真正提升员工的创造力?Gallup调研显示,仅有26%的AI工具使用者认为其创造力得到了改善,这一数据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思考。为解答这一现实难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系助理教授李竹伊与国际团队历时数月,在一家技术咨询公司开展了大规模现场实验,其研究成果近期在权威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发表。
该研究发现,大语言模型并非简单地替代人类思维,而是通过提供认知工作资源这一核心机制来增强员工创造力。具体而言,AI工具能够帮助员工快速获取和整合多元化的信息与知识,同时为其创造在复杂任务和简单任务间切换的机会,从而释放认知负荷,激发创意思维。然而,这种增强效应并非对所有员工均等适用,而是高度依赖于个体的元认知策略水平。
深入分析显示,具备高水平元认知策略的员工(即那些能够主动分析任务需求、监控思维过程并灵活调整工作方法的个体)更能有效利用大语言模型获取认知资源,从而实现创造力的显著提升。相比之下,缺乏元认知策略的员工则难以从AI辅助中获得实质性收益。这一发现揭示了人机协作中"人的主动性"这一关键要素,强调员工不能仅仅是AI工具的被动使用者,而需要成为积极的策略制定者和执行者。
该研究在理论层面拓展了认知工作资源理论的边界,将大语言模型确立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化认知资源来源。与传统的决策支持系统不同,大语言模型具备通用性强、知识覆盖面广、响应速度快等独特优势,为员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认知支持。研究同时丰富了元认知策略在组织情境中的应用理论,证明了这一认知能力在人机协作中的关键调节作用。
针对实践应用,研究提出组织可从三个维度优化AI赋能策略:其一,构建多层次的AI工具部署体系,确保员工能够便捷地获取认知资源;其二,开发针对性的元认知策略培训项目,提升员工的自我监控和策略调节能力;其三,建立人机协作效果评估机制,持续优化AI工具的应用效果和员工的适应性。
生成式AI正在重塑职场创新的基础架构。组织若要在这场技术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既需要投资先进的AI工具,也需要培养员工的认知策略能力,构建人机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
已发表文章: